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现了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色,不再简单地区分理论和实验课程,而是需要把虚拟仿真技术深度结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与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他们不再仅是课堂的聆听者,课程的参与者,而和教师一样重要,是课程的合作创建者。教师授课仍然是课程的基础教学方式。但是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基于静态讲义来单方面的讲授内容,而是利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动态互动讲义,在知识讲授中充当讲解者、演示者以及引导者这三重角色。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动态讲义来实现对于知识点的互动理解,还可以进一步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教师通过在动态讲义中添加具体的虚拟场景,并且嵌入问题和答案,发放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不断地重复对于知识点的挑战,并以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为目标进行学习。由于虚拟仿真模拟每次进入都会不同,因此每次学生都面临新的虚拟场景,可以极大避免学生进行重复性试验的枯燥,提升他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实验,还可以自主创建虚拟仿真场景,修订和增补动态讲义,实现与教师共同建设课程。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技术支撑是基于Python的Jupyter计算云平台。它的特色是融合文本、代码和多媒体。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进行计算机编码的能力,特别是Python的学习,更重要是,学生可以通过Python语言自主设计和构建新的虚拟仿真场景,使得其更适用于学生的视角和学习习惯,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基于这种反馈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 步骤1 背景资料文献调研;
→ 步骤2 统计数据收集;
→ 步骤3 空间分析数据使用必要性;
→ 步骤4 基于地图随机抽样空间数据;
→ 步骤5 空间地图的可视化;
→ 步骤6 空间拓扑关系与表达;
→ 步骤7 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计算;
→ 步骤8 空间权重矩阵;
→ 步骤9 空间自相关模拟研究;
→ 步骤10 仿真空间自相关指数演变地图,预测长三角地区县市区交通流发展状况;
传统的统计与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课程,通常是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数据包或查阅统计年鉴或购买的数据库(如CEIC)等进行统计计量分析,缺乏对数据空间维度信息和价值的关注和挖掘,尤其是碰到需要揭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县市区交通流等实时动态区域经济社会数据的空间模式及规律时,显得无能为力,需要利用和发展空间统计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开发具有场景分析功能的空间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分析平台。本项目在业已开发使用的城市与区域经管数据实验室云平台的基础上,基于Python编制空间统计分析程序,基于Jupyter开发云计算平台,开发了实时大数据空间统计虚拟仿真实验云平台,支撑实时动态空间大数据分析,使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有场景感并操作交互性,弥补了传统线下实验室教学无的不足。
■抓取的是长三角县市区实时的交通流的真实数据和现实场景;
■运用空间大数据分析方法了解长三角县市区交通流的动态空间演化模式;
■以可视化的地图动态模拟仿真展现交通空间模式及其演变态势;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预测长三角县市区交通流空间演变的趋势;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长三角县市区交通流空间自相关指数,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交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虚拟仿真实验云计算平台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实证案例以及综合交互的动态云指南,在实验教学中达到了以下的预期效果。
■全天候的自主学习机会,即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包括观看课程视频,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并完成练习、测试和课程挑战等。
■实时交互的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实时知识点考察,设定目标,获取学生反馈并给以修订和解答,而学生可以实时进行知识点的模拟演练,回答问题并获得教师反馈。
■共建课程教学,即基于开放的Jupyter平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课程的讲义进行修订和改写,通过Python和R实现对虚拟仿真实验的新创建和修改,从而实现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双驱动课程教学。
本项目相关内容已在2020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数字经管院长论坛主题为“新文科建设、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中做了大会报告,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在疫情期间如何利用城市与区域经管数据实验室云平台(含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支撑教学和科研的实践案例以及取得的一些实际效果,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从2018年9月开始,本项目平台在疫情期间的统计计量类课程及财经数据科学训练营使用,已有校内597人次和校外1119人次人参与学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